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关乎着学生的命运。不知道从何时起,高考的防作弊成为每年高考的大事。现代科技发展快速,作弊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;同样反作弊手段也在安检、通讯、无线、监控等多种监控下监管着。古代监控技术落后,人们是怎样作弊和防作弊呢?
唐朝初期才确立科举制度,那时候的考生可以携带资料入场的,有点像现在的开卷考试。在唐末五代时期,才明确禁止考生携带资料入场考试。来到宋时期便有了搜身安检。在宋真宗时颁布科考规定:应试举人除书案外,不能携带茶厨、蜡烛等进入,考生入场前要逐一检查,让监门官搜身,要是发现作弊资料,立即逐出考场,并禁止参与科考一次或数次。虽然宋朝安检规定严格,但是也出现了监门官受贿现象,搜身安检作用也就不大了。在金人统治时期,朝廷认识到原有的安检方式有较大问题,便派遣部队监考,专门选择不识字的士兵做搜查官,实行最严格的裸体检查。据《金史·选举志》记载:在安检时,考生要主动解开衣服,赤裸身体,由士兵检查;甚至要将束紧的长发放下来,查看头发结内会不会藏着《蝇书》之类的作弊资料;鼻孔、耳朵也要检查。直到后面因为裸检过于不雅,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大。才在金世宗时改做文明裸检,即考生考前要先洗澡,洗完穿着由朝廷提供的服装进场考试。
在明代,检查模式更加严格,同时也规定作弊者会坐牢甚至处死。
到了清朝,除了沿袭明朝严格的反作弊手段之外还有经济处罚,即检查出一名作弊考生就有赏银。
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,高考的作弊与防作弊大战也越来越高级,相应措施发展也越来越好。